首页 新闻 作品 视频 人才 诗词 展赛 经纪人 艺术家 搜索 论坛 展厅 商城 博客 网址 分站 繁体

22
2014.03.29

坚持入古 精益求精

采访人:徐思寒
    时下社会,人欲横流,闹得许多人心神不定,成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丢了魂似的。这种情况,很自然地波及到了咱们书法界。学书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或可收短期之效,但终非长久之计。学书者不仅需要练宇,更需要练心。如何调整好心态,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张荣庆简介

  张荣庆,1938年生,河北安国人。曾任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海外联谊会二届理事、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组织策划二至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等多次重大书法学术活动。潜心于古代书史书论研究兼及书法评论等,有文集《退楼丛稿》行世。学书坚持入古,主宗“二王”,以楷书及行草见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连获三次全国展大奖。在中国美术馆办过两次个展。有作品集出版。带出或影响了诸如吕章申、王家新、陈洪武、苗培红、刘洪彪、杨明臣、张旭光、王学岭、李有来、龙开胜等一大批中青年书家,他们大多已成为当代书坛中坚。发起倡导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之“上巳雅集”(已办九次),业已成为书界众所瞩目一大亮点。平时好读书,置书逾万册,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家庭藏书明星。

柴静采访

书法创作中

访谈实录

徐:您是一位闻名遐迩的书法家,对年轻一代的书法家和爱好者来说,您觉得应当具备何种素质?

张:中国自古以来,书法家的成才条件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写字所能奏效。中国古时候,判定某一位历史学家是否合格,常以“才、学、识、德”这四项衡之。这也完全可以用来衡量书法家。“才”、“德”姑且不论。“学”、“识”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学”即学有所长、精益求精。“识”,即对所从事的专业(学科),要有很高的见地。书法家需具备很高的书写技能,这就是学有所专。但这还不够。书法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很高深的艺术见解。书写技能和学识修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外,书法家的成才,还有环境、机遇等诸多因素。
书写技能,是书法家的看家本领,非常重要。技能,即写字的技法的修炼。中国书法时候以汉字为依托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欲表现汉字的美,书法的美,需依靠精熟的技法。古人在技法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很好地来挖掘和继承。

徐:请先生具体地谈谈您掌握和理解的技法。

张:创作一件作品,大笔一挥,瞬时完成,书家的技法本领全贯注进去了。所以技法是一个 整体的概念。分开来说,我以为技法的体现,不外乎结字、用笔、用墨、布局这四大块。
先说结字,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有其本身蚀特的结构美。结字方式都有一定规律。字形,观照古人的办法,我觉得基本上还是方整平正为好。在方块里面作文章,把点画的相互位置处理妥当,使之均衡稳定。结字虽有一定规律,但也不必死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需要研究。方整字形,有时是可以打破的。书法作品,还允许使用一些常见的异体字,好多字都有异体字,这就需要平时积累。王右军书《兰亭序》,二十几个“之”字,字字不同,就是很好的先例。学书者必须具备很强的结字能力,我以为这也是一个大关口,过不去,登堂入室便无从谈起。
次说用笔。古代书家,极重用笔有其深刻的道理。古人关于用笔的论述纵然不少,但由于时隔久远?再加上有的说得很玄乎,不容易把握。倘从传世墨迹中细细体察,追寻其起、行、收笔的轨迹,往往能有比较切实的收获。起笔手法的多样性,至为关键。用笔手法,即用锋的手法或者方法。通常所谓万圆、藏露、正侧,皆指用锋而言。这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变化。如一横,下笔如用藏锋,即欲右先左,端头形态呈半圆状,这就是所谓圆笔,办法相对比较简单;如用出锋(露锋)即所谓方笔,笔锋下切的角度不同,便会呈现无限多的带棱角的笔端形态。试观“二王”一路经典之作就非常地道。用笔问题,我觉得特别重要,所以多说了一些,意在能够引起青年学书朋友们的关注,希望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关于中锋与侧锋。古人强调多用中锋,线条便有厚度,有力度。但也用侧锋,多在使转处。侧锋较之中锋,相对用得要少,但用得好,会生灵动之致。 用笔还有个高度熟练的问题,熟练到如“庖丁解牛”那般游刃有余的境界,那就好了。用笔质量,跟所用工具即毛笔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写帖的笔锋不一定长,但锋一定要尖,硬毫兼毫软毫都可以用。我写字多用狼毫或兼毫。
关于用墨,也有不少学问。用墨有浓淡枯湿。清代的“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是说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善以浓墨作书,王文治则喜欢用淡墨。湿,就是墨重;枯,就是笔上墨少了,便会出现所谓“枯笔(也叫渴笔),讲究帖而润。干叉叉的,就没味道了。米元章和董玄宰,都是

善用枯笔的高手。
通篇的整体经营,就是章法布局。创作一件作品,你要写的每个字都是听你调遣的“兵”,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最后大家成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的整体。这种从总体上指挥调遣的能力,便是处理章法的水平。章法也叫形式,古人并非不注重形式,现代人对形式的看重,似乎还要加一个“更”字,这也可以说是发展吧。形式的多样化,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还可以做些开拓性的探索。我写字也比较注重形式。我还以为,书写质量和形式,固然都重要,但是前者终究是第一位的。常常看到全国大展上一些形式上搞得不错的作品,细看书写质量不行。严格说,尽管已经入选甚至获奖,也算下上成功的佳作。这个问题比较普遍。

徐:您刚才一席话,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听了很是过瘸。我也经常琢磨古人的经典之作,初看好像平平常常,但经得住推敲,越品越有味道,平正当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变化。您的作品,我也比较注意,感觉跟古人有相通之处。在这方面,很想听听您的高见。

张:您看古人的东西的那种感觉,可以说是很准确而又很到位的。至于说我学书,虽然主观上是力追古人,但自知还很有差距,您过奖了。您所说,从古人的作品中看出了“平正当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变化,是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生命。求变,是书法家的不二法门。一个人学书,从幼到老,要不断地求变。一旦他不变了,结壳了,那便意味着他的书法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此,我还想谈谈写字的心态问题。时下社会,人欲横流,闹得许多人心神不定,成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丢了魂似的。这种情况,很自然地波及到了咱们书法界。学书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或可收短期之效,但终非长久之计。学书者不仅需要练宇,更需要练心。如何调整好心态,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学书每观前人墨迹,常常揣摩其作书时的心态,慢慢地体味出一种可以说千古不易的现象古人大抵以平常心写平常字,似乎不像时下那些人那么热衷于“作秀”,但其作品确是何等的出神入化!若不经意而百态横生、神采奕奕,正所谓“优游不迫,沉着痛快”。干常心需要心灵的高度净化,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干常字,看似平常,实则并不平常,这也是难以做到的。我的字,虽力学古人,但水平还差之太远。何故?功力不足,此其一。其二是修养不够,心态调整也不够。但方向目标是明确的,慢慢来吧。

徐:学书,取径和取法,很重要。临帖和读帖,作为学书手段来讲,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具体入微的问题。先生的作品,一看就感觉到“二王”气息扑面而来,但里面又还有许多别的东西,先生的简淡清和的书风,影响了一批人。请谈谈您是怎样向古人学习,怎样临帖、读帖的?

张:常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学书的路子,师法的对象,即所谓取径和取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相同,那就是要下大力气学古人的经典之作。我这人很笨,好长时间瞎抹画,不知道怎么学。我先是搞建筑设计,后转出版社当编辑,一九八四年到中国书协,那时还写得不好。一九八九年全国第四届书展,获得一个奖,同年十一月,稀里湖涂在中固美术馆办了一次个展,现在想来勇片气下小,正可谓“无知者无畏”。居然还得到了不少同道的鼓励。至此,才算入了点门道。那时,我已接近五十岁,现在许多年轻人聪明碍很,二三十岁就出了名,相形之下,我真是望尘莫及。

生活照

交流创作

书法创作

书法交流

书法交流

张荣庆现场创作

作品欣赏

张荣庆先生的书法,起止爽利纯净,使转轻松婉畅,笔势于险峻灵动中透出沉稳温和的态度、神凝气清的风情。体态清秀腴润、俊俏巧丽。这与他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在这里以张荣庆先生曾经讲的一个故事作为结尾,希望给广大书友们以启示,其略云:某父为人所害。某欲报杀父之仇,求教于师。师曰:“路边有一柳树,汝试拔之,何日拔倒,当示以法。”某遂日日拔之不辍,历三载,果拔倒,归告师。师拊掌曰:“汝仇可报矣!”某遇仇人,上前双臂一箍,仇人即骨碎而死——盖其功已成而不自知耳。

专题 评论 访谈 电子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招聘信息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bet365手机app下载 以海量书法、篆刻、国画信息为基础,倾力打造中国书法第一门户!
邮箱地址:shufawang@126.com   资料邮箱:shufaziliao@126.com
鲁ICP备06004066号